聚勢發力加快構建綠色現代產業體系
梅縣區狠抓實體經濟,當好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
?。ň幷吖澾x)
實體經濟是立身之本、財富之源。
按照省委關于高質量加快構建“一核一帶一區”區域發展格局,以及梅州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的“狠抓發展第一要務”“堅持工業強市”部署,梅縣區搶抓機遇,聚力實體經濟發展,加快構建銅箔、裝備制造、智能家電等綠色現代產業體系,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。
2021年1-11月,全區規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5.73億元,同比增長18.1%,發展之勢不斷積蓄。但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,振興新路上仍面臨著經濟總量偏小、要素支撐力不強、產業發展層次偏低、頭部企業不多等亟待解決的難題。
步入新征程,梅縣區將如何搶抓機遇、力補短板、乘勢而起,令人期待。
南方日報記者 黃韜煒
通訊員 曾健鋒 鄭敏 陳燕珊
對話
廣東省科學院副院長李定強:
“四鏈融合”打造全國領先銅箔制造基地
實體興則經濟興,實體強則經濟強。踏上發展新征程,梅縣區將如何固底板、補短板、拉長板,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?南方日報就此專訪了廣東省科學院副院長李定強。
南方日報:近年來,梅縣區以擴鏈強鏈補鏈為方向,加強產業項目滾動儲備、實施,加快構建銅箔、裝備制造、智能家電等綠色現代產業體系。對此,您如何評價?
李定強:梅縣區積極落實國家戰略,按照省委的決策部署、市委的思路舉措,主動融入省“雙十”產業集群,著力加快銅箔、裝備制造、智能家電三大產業集群建設,取得了明顯的成效。
首先,政策先行。認真執行國家和省市相關政策,并制定了《梅州市梅縣區促進先進制造業及主導產業招商若干措施》等政策,為企業提供更多支持;其次,產業興區、企業落實,將產業集群發展落實到具體項目和企業上,確保各項工作快速有序推進;再者,服務跟進,強化政企溝通機制,切實解決企業問題。
南方日報:梅縣區第二次黨代會提出,力爭到2025年全區銅箔產能達到10萬噸以上,成為全國領先的銅箔制造基地,助力梅州打造“中國銅箔之都”。立足于此,梅縣區應當如何發力?
李定強:在2020年舉行的中國電子銅箔行業年會暨梅州市銅箔產業大會上,梅州發布了《梅州市促進銅箔產業發展若干措施》,致力推動銅箔產業高質量發展。我受邀全程參加了此次會議,并深入銅箔企業參觀考察,去年還與嘉元科技等相關企業開展了對接活動。同時,廣東省科學院與梅州市有著數十年的合作基礎,院屬多個研究所在與銅箔相關的技術研發、儀器設備、檢驗檢測、標準制定、專利導航與應用、產業發展戰略等方面進行了長期工作,奠定了一定的基礎。
我認為,梅州積極參與全省“雙十”產業集群建設和產業鏈分工,打造跨區域全產業鏈,梅縣區力爭到2025年投產擬建在建產能達到20萬噸以上,產值達百億元以上,成為全國領先的銅箔制造基地,具備了堅實基礎和條件。
首先,要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和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開展產業技術研發和生產等合作,建立銅箔產業技術綜合創新體系;其次,在產業集群中的創新網絡、制造網絡與生產性服務網絡方面發揮引領作用;第三,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,創新鏈、產業鏈、資金鏈、政策鏈相互交織、相互支撐,改革只在一個環節或幾個環節搞是不夠的,必須全面部署,并堅定不移推進。梅縣區要打造“四鏈融合”的典范,在政策鏈、創新鏈、產業鏈、資金鏈等方面融合發展,打造創新生態系統全鏈條發展的標桿;第四,推動“銅箔產業研究院”和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和發展,成為主要的新型研發機構,成為行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;第五,建設科普教育基地,電解銅箔被稱為電子產品信號與電力傳輸溝通的“神經網絡”,打造銅箔生產所需的原輔材料、儀器設備、零配件、新材料、新能源,及應用于鋰離子電池制造等為主要內容的科普教育場館,形式包括產品實物展示、圖文展板、視頻演示等,讓廣大青少年從小就提升對銅箔產業的興趣;第六,推進前沿新材料(銅箔)特色產業園培育建設,創建省級高新區和省級產業園,將該園區(或一中心多園區)打造成為綜合性的園區,集科技創新、科技信息、產業發展、人才培養、文化傳播、科普教育、綠色生態和“雙碳”園區等為一體,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。
南方日報:您認為,梅縣區在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哪些短板?未來將如何搶抓機遇、補齊短板、推動發展?
李定強:梅縣區既有裝備制造的傳統優勢,又被納入全省“雙十”戰略性產業集群,應該充分發揮這兩方面的優勢。
第一,立足全國革命老區蘇區和粵北生態發展區的定位,主動融入全國全省發展大局,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政策,借鑒兄弟地區優勢政策,制定自己的鼓勵性政策,推動高質量發展;第二,發揮市場配置的決定性作用,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,各級政府部門在信息、人才、公共檢測、中試、稅務、法務和金融服務等方面提供優質高效的貼心服務;第三,突出貫徹新發展理念,在合作共贏、優勢互補、綠色發展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,實施“3060”戰略,將“雙碳”打造成商業機遇、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,可提升綜合實力,達到產業集聚效應。
原文鏈接:http://epaper.southcn.com/nfdaily/html/2022-01/10/content_7981720.htm